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广州站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正文
来源:家长帮社区 作者:段可 2013-05-06 17:13:51
一,题型特点:
由上表可看出阅读与鉴赏部分的题型特点及主要考查内容:
1文言文阅读:
总分一直为10分,自10年开始都以两道选择题加两个句子翻译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对文章实词、虚词的理解及古文翻译能力;
2古诗词鉴赏:
前4年分值一直固定在6分,12年变成5分,考查重点在于对字词、名句的赏析和理解,对诗词内容及诗人情感的整体把握等;
3说明文阅读:
前四年分值基本保持在6分,用客观选择题的方式考查重点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但12年增加了一道主观问答题,分值增至10分,难度有所增加。
4议论文阅读:
分值一直稳定地维持在10分,除了考查理解概括能力外,论证方法和写作技巧等也是重点内容。此外,在12年的试题中设置了一条客观选择题,相对主观问答题来说难度稍有下降。
5记叙文阅读:
前四年分值稳定在24分,12年减少至20分;考查的重点包括对故事情节、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情感等。
Ø 值得一提的是,08—11年的记叙文阅读最后一题都是考查作者及其文学作品,而12年的中考卷却改变这一模式,考了读者的感想领悟,题型开放。至于13年会否延续这种模式不得而知,但根据广州2013中考语文指导书来看,文学常识依然是考查的重要内容,因此,备考时不得轻视。
二,考查重点及备考技巧:
1, 文言文阅读:
① 从选材看:
中考文言文的选材有何规律?由下表可知近5年的文言文均出自八、九年级,文章主题包括寓言故事、山水、战争等。对此,学习文言文时可根据文章主题分类来复习,便于理解把握文章主旨。
08年 |
09年 |
10年 |
11年 |
12年 |
|
七上册 |
|
|
|
|
|
七下册 |
|
|
|
|
|
八上册 |
|
|
|
|
《三峡》 |
八下册 |
|
《岳阳楼记》 |
|
|
|
九上册 |
|
|
《唐雎不辱使命》 |
《唐雎不辱使命》 |
|
九下册 |
《愚公移山》 |
② 从题型上来看
文言文的词语理解考查对象主要是文言实词及虚词,根据语境辨析一词多义现象。其中辨析虚词的一词多义是难点,中考要求掌握的虚词包括而、夫、乃、其、然、为、以、于、者、之,学习时要注重归纳和总结。
③ 句子翻译:
一般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对语气词的把握,以及对各类文言句式的掌握程度,如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如【10】“以头抢地耳”翻译成用头撞地罢了,注意翻译出虚词“耳”字。此外,翻译时应遵守逐字对译、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原则。
2,古诗词鉴赏:
08年 |
09年 |
10年 |
11年 |
12年 |
|
七上册 |
|
|
|
|
|
七下册 |
|
|
|
《竹里馆》 |
|
八上册 |
|
|
|
|
|
八下册 |
《游山西村》 |
《过零丁洋》 |
|
|
|
九上册 |
|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月夜》 |
|
九下册 |
① 从诗词选材上看
5年中考诗词大多集中在八、九年级,涵盖课内外诗词。值得注意的是,11、12年考的两首诗均出自课外古诗词背诵,因此13年的备考课内与课外诗词需给予同等关注。
② 从考试内容看
11、12年连续出了“词语理解”题,因此学生需特别注意对重点识记书本注释的含义,并且多加练习“炼字题”。
Ø 总的来说,诗词鉴赏无非就是品词品句、分析语言表达技巧、理解作品内容、把握诗人情感,据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读懂每首诗,并根据主题将诗词分类复习。
3,说明文阅读:
08年 |
09年 |
10年 |
11年 |
12年 |
《水藻将成为最绿色的能源》 |
《苏州园林》 |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
《寓言---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艺术》 |
《说园》 |
说明文阅读的考查材料大都来自课外,包括科技成果【08】、工艺制造【09、12】等。考查的题型大致分为两大类型:
① 理解概括类:
包括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等。如【11】《寓言》一文中考了对“寓体”、“寓意”的理解。做这类题需要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义项,抓住原文承前启后或省略了的相关内容,谨防题目转述后“偷换概念”。
而在做概括题时,需注意答案与分值挂钩,并且在阅读时留意文章中具有标志性的词语,如【08】“不属于···的优势”一问中,需紧扣“优势”在原文寻找答案。
② 技巧分析类:
说明文的技巧包括结构方式、说明顺序(空间、时间、逻辑)、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三大部分,一般与其作用一起考查,如【10】“按照怎样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写?”实际上就是考查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因此,学生需要掌握说明文的几类基本技巧及其作用。
4,议论文阅读:
08年 |
09年 |
10年 |
11年 |
12年 |
《论美》 |
节选自《水浒》中鲁智深、武松形象对比 |
《不完满才是人生》 |
《汉字之妙妙在多维》 |
《说知论智》 |
议论文阅读和说明文阅读都属于实用类文体阅读,在广州中考中各占半壁江山。议论文阅读中,考查的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 感知内容、把握论点:
这类题目一般以“选项是否符合文意”为考查形式,比如【08】《论美》中问到与作者观点不符的选项,需正确理解作者的中心论点是“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围绕中心答题。
② 理解关键词句、品析语言:
理解关键词句的方法主要是联系文章内容,特别是中心论点,另外结合语境作答,如《论美》中“美”的具体含义,需围绕中心外形与德行作答。
③ 认识分析论据以及分析论证方法等:
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及论证三方面,分析论据需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学会用简洁的话概括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一般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如【12】“作者举老子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学习时需搞懂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5,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一直是中考的难点重点,分值在整个阅读部分占了35%,比重较大。从近几年的文章选材来看,08、12年考的是散文阅读、09—11年连续考了三次小说阅读,可见散文和小说是该部分的考查重点。
08年 |
09年 |
10年 |
11年 |
12年 |
《戴袖套的孙李先生》铁凝 |
《柔弱的人》 契诃夫 |
《小酒桶 莫泊桑 |
《童年》 高尔基 |
《风筝仙女》 铁凝 |
从每年的考试题型可以看出,记叙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 理解、概括内容:
了解文段及全文的内容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过去5年中每一年都会考到该知识点,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边读边提取重要信息的习惯,包括看标题、画重点词句、关注过渡句,标记抒情语段等,争取做到边读边想,带着疑问阅读。
如【08】《带袖套的孙犁先生》一文,从题目可感知讲述孙犁先生的故事,但为什么作者要用修饰语“带袖套的”?阅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②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
记叙文属于文学类作品,词句方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蕴含作者情感,因此成为记叙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对象。词句的赏析一般从艺术效果、结构作用、情感抒发等方面思考。如【12】《风筝仙女》对划线句子的理解,首先从句式上分析排比的艺术效果,再联系文章内容从文意和情感两方面作答。
③ 人物形象分析:
这类题型一般出现在小说当中,如“结合文本分析角色的性格特征”等,如【11】《童年》中分析三兄弟的不同个性,我们可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作答时不能忽略“结合文本”,在罗列文章内容同时,需要作简要分析。
此外,记叙文阅读还在不同角度考查读者对文章中心、作者情感等各方面的把握。总的来说,记叙文阅读考查的范围非常广,特别需要理解能力和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因此在做题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做“情感代入”,通过自身发生过的情感体验来体会与作者相似的感情。
第三部分:作文(60分)
08年 |
09年 |
10年 |
11年 |
12年 |
又见枝头吐新芽 材料命题作文 题材不限 |
其乐融融 材料命题作文 题材不限 |
奖励自己 命题作文 题材不限 |
游戏 材料命题作文 题材不限 |
改变一点点 命题作文 题材不限 |
在150分的中考语文卷中,作文占了40%,无怪乎有人称“得作文者的天下”,无论说法是否合理,都突出表现了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重要性。分析近5年的中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出考的都是命题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从历年题目来看:【08】“又见枝头吐新芽”字面义是描述风景,但深层意义却可以写任何“新”事物、“新”气象;【09】“其乐融融”重点在“乐”字,可描写生活中与“乐”相关的经历,突出“融融”的和谐、温暖之感;【10】“奖励自己”没有给出材料,但题目较简单,写作时重点突出“奖励”;【11】“游戏”较难把握,很多学生会受字面意思的干扰,忽略玩耍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应该从“游戏”中的感悟入手;【12】“改变一点点”,又是只给出题目的作文,要从“改变”以及这之后的影响两方面考虑,可以写生活、人生及社会的改变,从改变中悟出一些道理。
总的来说,5年中考作文题可总结为新气象、欢乐、奖励、成长、改变5个话题,都是积极向上,但又关注自我成长的话题。在13年的备考中,学生可以通过话题分类练习写作,如青春、梦想、喝彩、微笑、坚持、磨练等等。
第四部分:总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的学习是需要不断积累与发现的。近5年的中考语文真题考查的知识框架其实并没有改变,一直都是基础+阅读+作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字、词、句、段、章各个部分的掌握能力。虽然内容多且杂,但整体来看基础知识点并未脱离课本,因此备考时必须回归课文,重视字词的识记和改错。而另一方面,阅读与作文似乎又抛开了课本,考查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再抽象无不体现“情感”二字,因此生活中我们需多关注细节,考试时才有情可感,有情可发。总之,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和规律,中考之战一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附件链接:2008—2012年广州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与应对策略
相关推荐: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