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广州站 > 中考报考 > 中考资讯 > 正文
来源:新快报 作者:何宁 李思文 2013-02-06 10:57:07
2月6日广州中考网讯:中考推新政,家长依然热衷择校。2013年广州中考“指标到校”政策的出台,把原本准备开心过寒假的初三学生搅得“咯咯乱”,有家长在教育局和市府门前通过各种途径表述了自己的诉求,他们反对新政的突然来袭,要求取消或延迟推行。家长到了这个时候原本就压力大,情绪会不稳定,时刻记挂着孩子的成绩,一心希望孩子能考上理想的高中,没想到政策的巨大变化,令他们措手不及,他们连续几天的诉求上访大家都能理解。但,即使家长的诉求改变了“指标到校”这一政策实行的时间,教育公平的问题就解决了吗?
“指标到校”只是拆东墙补西墙?
先从中考“指标到校”的初衷说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让那些生源相对较差的学校也能有上名校的机会。这一新政的出台,对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起到了一定的照顾倾斜作用,表面上看,推进了教育公平,但实质上却是以牺牲好学校中等成绩学生的利益来满足一般学校好成绩的学生的利益(这句话说着拗口,主要是复杂的政策,就不解释那么多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教育不公平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原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数学科冼德载老师说:“广州基础教育的不公平已积重难返,很难一时根治。”早在20年前,广州就采取电脑派位的方式来保证小升初生源的均等,起初那几年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唯有重点扶持部分学校来提高升学率。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好学校更好,差学校更差,教育不仅没有达到公平,反而进一步拉开了差距,以致择校成风,造成今时今日的局面。现在的“指标到校”与其说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不如说是拆东墙补西墙,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指标到校”远远不能满足
家长对于优质学位的需求
“指标到校”的第二个目的是缓解如今日益严重的“择校热”,希望减轻小学生因升学而增加的负担。“择校热”是如何形成的?因为各学校差距大,好的学校,如育才实验,“近几年的中考平均分都能上广雅”,如此诱人的升学率,也难怪每年吸引了四五千人去争抢那稀有的270个优质学位。广州每年参加小升初民校考的学生有四万人左右,但民办初中一共才四千个左右的学位,10:1的录取比例,看着都恐怖。
家长为将孩子送去名校,前期不惜劳心劳力劳财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即使考上了,也不惜交昂贵的择校费和学费。如今“指标到校”,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择校热”,但大部分家长择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升学率,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学风好、师资过硬、硬件设施齐全的环境里学习。这样看来,“指标到校”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对于优质学位的需求,不管有无指标,依然有那么多家长择校,择校问题依然严峻。
升学率成为政府政绩
学校围着升学指标转
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总是解决不了教育公平问题?导致教育不公平的根源是什么?
冼德载指出,教育公平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让教育回归其自身的规律——让不同的人都能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政府不要拿教育当作政绩来炫耀!”长期以来,升学率都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于是,很多学校并不是真正用心地教育每一位学生,而是围着教育局下派的升学指标转,完成任务的学校就能获得更多的财政补助。
政府更重要的工作不是炫耀升学率,而是把各学校的差距拉平,这才是促进教育公平。导致学校“贫富悬殊”的关键原因是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据了解,2012年广东省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仅占GDP的2.57%,低于国家4%的平均水平。教育投入的不足,让资金的天平向少部分学校倾斜。如果对于教育的补贴是按生均补贴下派到学校而不是按照学校的等级来下派到学校,那对于教育的均衡会起更大的作用。
政府对教育的补贴够了,不让校长背升学指标了,校长和老师们才能依照教育的规律去教育每一个孩子。冼德载说:“每个校长都应该是教育家,要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去管理学校,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公办学校的定位应该是普通基础教育,让所有适龄的孩子可以得到最基础的教育;而民办学校的定位应该是特色教育,即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提供给有特殊需求的家长和孩子去选择。”
也许,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才能真正缓解目前僧多粥少的小升初“择校热”,也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名词解释
指标到校
近日,《二〇一三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从今年开始,广州所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含通过初期督导验收的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将拿出30%的优质学位,按照人头比例,分区域分派到广州市内所有初中(含民办学校);有多个校区的示范性高中,将按校区分配指标计划,分配比例亦为各校区招生计划人数的30%。 【完】
讨论传送门:广州E度中考论坛
小编推荐相关阅读: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