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冲刺加油站7(精选巧练、百试无难)
现代文阅读
阅读记叙文,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阅读记叙文的常用方法。
一、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时,如果时间和地点具有连续性,就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注意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在把握人物要素时,首先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其次要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要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写这一人物的目的。
在把握事件要素时,不能仅仅只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更要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说,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要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二、理清记叙顺序
要理清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首先,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方法是: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是事件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其次,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某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辨析记叙线索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若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
四、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1.描写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展开描写,给读者的印象反而会模糊,因此,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我们在阅读这些章节时,不能只注意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2.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叙述对象的见解、判断、态度和感情,一般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跟陌生人说话》(刘心武)
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火车、大街等公共场合。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在不跟陌生人说话这条上却并不能率先履行,而且,恰恰相反,她在公共场合。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有一次,我和父母回四川老家探亲。在火车上,同一个卧铺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母亲的嘴不设防。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哪怕是对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友善。
有一年冬天,我和母亲从北京坐火车到张家口去。坐的是硬座。对面有两个年轻人,面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些灰色的棉絮。没想到,母亲竟去跟她对面的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不想办法治治,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小伙子对了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碰母亲的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一盒如意膏。打开盖子,用手指剜出一些。要给那小伙子手上有冻疮的地方抹药膏。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另一只;他旁边那个小伙子也被母亲劝说得抹了药。母亲一边给他们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药厂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天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破感染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俩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厕所,竟一去不返了。火车到张家口。下车时,站台上有些个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走。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来是要在3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7号车厢去了。结果事情败露被逮住了……我不由得暗自吃惊:我和母亲乘坐的恰好是3号车厢。看来,母亲的善良感动了那两个抢劫犯,他们才没对我们下手。
母亲晚年有段时间住在我家,有时她到附近街上活动。那跟陌生人说话的旧习依然未改。街角有个从工厂退休摆摊修鞋的师傅,她也不修鞋,走去跟人家说话,那师傅就请她坐到小凳上聊。他们从那师傅的一个古旧的顶针聊起,两人越聊越近;原来,那清束的大铜顶针是那师傅的姥姥传给他母亲的。而我姥姥也传给我母亲一个类似的顶针。聊到最后的结果,是那丧母的师傅认了我母亲为干妈。而我母亲也把他带到我家,俨然亲子相待。我和爱人孩子开始觉得母亲多事。但跟那位干老哥相处久了,体味到了一派人间淳朴真情,也就都感谢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
现在父母去世多年了。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世。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
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歌曲,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重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
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起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爱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选自《意林》有删节)
15、文章题目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全文,思考文章中写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哪些事,请分别作简单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跟陌生人说话,暗线是__________。
18、阅读全文,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通读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特点:精巧、新颖,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16、①回老家探亲途中和陌生妇女说话。②在火车上帮助陌生的小伙子母亲的善良感动了准备扒窃的他们③母亲和街角摆摊修鞋的师傅说话最后相认为亲17、"我"对母亲跟陌生人说话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18、表达了作者对超越功利 互相信任 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的呼唤和渴望19、善良、真诚、热情、纯朴
《国徽的故事》(高多祥)
①小时候,父亲常常拿着一枚硬币,指着背面的图案问我:“你知道这钱背后的图案是什么吗?”我回答说:“知道,是国徽。”接着,他又会问:“你知道这国徽是谁造的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
②这是我们父女间重复了几十年的故事。其实,我早知道,国徽是父亲和沈阳的工人叔叔造的,他还不止一次遗憾地说,可惜国徽还没有造好,他就奉命调离了那个地方,以后就再也没能回到那座城市。
③父亲走了,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他曾一再地恳求我一定要替他看一看国徽,看一看那些五十年前一起铸造国徽的战友们。说这话时,他把他眼中的最后一抹晚霞留给了这个世界。父亲走了,带着对共和国国徽的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了父亲的遗愿,为了那生命的最后一抹晚霞,我曾经去寻找。
④这是一位已经八十五岁的老人。他每天都在家乡小城的广场上默默地坐着,头向上微微地抬着,似乎在他的前方就是天安门,而城楼的门楣上就悬挂着他亲手铸造的那枚国徽。他就是焦百顺,一位干了一辈子铸造工作的普通工人。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就是经他的手浇铸而成的。
⑤ “那年秋天,经霜后的共和国到处是火红火红的。那天下午,厂领导悄悄告诉俺,厂里决定让俺带一些人,为咱们共和国制造一枚国徽。开始俺还有顾虑,怕完成不好这个任务,可后来一想,俺不干,谁干?解放前,俺逃荒要饭来到沈阳,是党把俺从苦海里救了出来……那段日子,俺一辈子也忘不了,直到今天,只要闭上眼睛,那炉火、那铝花还在。”
⑥如今,当我真正面对这已尘封了半个世纪的机器,面对这些半个世纪前在这个地方工作过的人们,我才完全理解了父亲的全部情感,读懂了父亲留在世界上的那最后一抹晚霞。
⑦望着眼前这位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老人,仿佛父亲生命中最后的祈盼,又重现在眼前。我不敢想象以后还有几回这样的时刻,我不想让所有的人都留有与父亲同样的遗憾。
⑧今秋,枫叶正红的时候,我不容争辩地带着已步履蹒跚的焦叔叔,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天安门。
⑨这是一位已经八十五岁的老人,他仿佛在这儿已经默默地坐了一辈子,他的目光始终朝着天安门城楼的方向。“瞧,它多么庄严,不管是谁,不管在啥地方,只要看上它一眼都会肃然起敬。五十年了,晨晖夕阴,它还是那么鲜艳,那么神圣。”
⑩站在这广场上,想着父辈们曾奋斗过一生的那片热土,那一束束流火曾经融注过共和国长子全部的炽热真情,那迸溅的钢花、铝花曾经浇铸过共和国不屈的灵魂。这些共和国的铸造者们,大部分一生平平淡淡,然而,他们因此而自豪,因此而永恒,他们的历史应该当之无愧地写进共和国的档案中。(选自CCTV网站“央视国际•电视散文”,有删节)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是我们父女间重复了几十年的故事”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的加点词含义,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那一束束流火曾经融注过共和国长子全部的炽热真情,那迸溅的钢花、铝花曾经浇铸过共和国不屈的灵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⑤自然段的开头对焦百顺老人的神态和动作进行了描写,结合上下文来揣摩,老人此时有着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最后一抹晚霞”在文中反复出现,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这篇文章主要写我的父亲对国徽的难舍情怀,为完成父亲的遗愿,我找到了一位85岁的老人,铸造第一枚国徽的焦百顺。我和焦叔叔来到北京,来到天安门。完成了父亲的遗愿。15、父亲在“我”小时候总问“我”(硬币背后的)国徽是谁制造的,而“我”却回答不知道的故事。16、“融注”在这里是融入、注入的意思,“浇铸”在这里是浇灌、铸造的意思。两个词用在这里,表现了铸造国徽的工人灵魂深处与共和国融为一体,他们对共和国有着无限热爱。17、大意是回忆以往那些令人自豪的火热的日子,表达对国徽的热爱和对共和国的热爱。 18、.结构上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内容上是在强调父亲晚年想看一看他们亲手铸造的国徽和他的战友们的迫切心愿;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父亲的遗憾之情。
不计人过
文言文阅读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吏。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不记人过()()
(2)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3)是小子亦参政耶()
(4)同列犹不能平()
(5)悔不穷问。()
(6)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古义:()今义()
2.下列句中的“之”所指对象是谁?请用直线连起来。
(1)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A.同列
(2)蒙正遽止之 B.朝士姓名
(3)不问之何损C.吕蒙正
3.翻译下列句子
(1)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皆服其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记人过”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天祥传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句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③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④,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崖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供张:陈设帷帐。④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俱入崖山()
(2)吾不能捍父母 ()
(3)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
(4)天祥泫然出涕( )()
(5)天祥临刑殊从容 ( )
(6)南乡拜而死( )
3.翻译下列句子。
(1)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句子“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5.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文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二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记住并计较过失(过错)(2)假装经过(走过)(3)这 (4)还,仍(仍然) (5)追问到底 (6)古义:听;今义:嗅(用鼻子嗅)
2.(1)C(2)A (3)B
3.(1)他(蒙正)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责问那位官员的官位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
(2)当时的人都佩服他(蒙正)的度量(气度)。
4.略(可以围绕“对人对事要宽宏大量,不要太过计较个人得失”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二、1.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1)一起 (2)保护(3)写(书写) (4)水滴下的样子 眼泪(泪,泪水)(5)特别(很,十分等)(6)同“向”
3.(1)弘范就像招待客人一样对待文天祥,押文天祥一起到崖山,(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2)文天祥不睡觉,坐在那里直到天亮,于是把文天祥转交兵马司,派士兵看守起来。
4.B
5.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书写《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
6.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果答“丞相忠孝尽矣”也对)
7.略(提示:要结合本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要求语句通顺,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