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 注][。狸 ,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 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 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 以去。狸 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竟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 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 奋掷而出。
【注】狸 :野猫。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急从束氏假狸 以去
2.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1)且: (2)市: (3)度:
3.狸 繁殖的后代生活习性上有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被借去捕鼠的狸 落得怎样的下场?
5.从这则寓言中你领悟到怎样的道理?
(十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赤壁之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①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②,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注释】①芟(shān)夷:削除。芟:除草。②胄(zhòu):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1.给下面句子加注标点。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解释划线字词。
(1)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诣:
(2)吴、越之众 众:
(3)若事之不济 济:
3.这是赤壁之战发生前的一场策划。事情发生的地点是 。诸葛亮劝说孙权,给孙权指出两条路:
一条是 (用原文说即 )
一条是 (用原文说即 )
4.“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用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像你所说,刘备为什么不到他那儿去做事呢?
B.假如像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去投降曹操呢?
C.如果照你说的去做,刘豫州为何不赶快办这件事呢?
D.如果照你说的去做,刘备为什么不去投降曹操呢?
5.在这场对话中,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请以诸葛亮的语言为例,说说文中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征。
文言散文训练题答案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1.清 袁枚 2.除此之外,(那些)祖父和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3.书非借不能读也
(二)1.C 2.D 3.(1)因此人们不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译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也可)(2)对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是自己要私藏。 4.(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1.(1)祸患,灾难(2)用脚踢(3)通“向”,从前(4)停止,放弃 2.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 3.(1)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4.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三种论证方法。
(四)1.(1)就 (2)比作 (3)可是,但是(4)这,这样 (5)说,称 2.(1)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2)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即使)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3.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了他严于律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五)1.(1)原因,缘故(2)断绝,消失(3)距,距离(或:相距) 2.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很快到来了。3.C4.(1)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2)善于正确判断敌情;(3)善于指挥部队作战。
(六)1.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 2.在朝廷 停止 换掉3.朝廷大臣都尸位素餐;杀佞臣张禹可以警戒他人。4.辛庆忌认为朱云一向狂颠耿直,假如他的话说得对,不可以杀他;即使他的话说得不对,也应该宽容他。 5.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
(七)1.抄书 治水失败 2.(1)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2)跑(3)率领(或“带领”)(4)适逢,正赶上 3.(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2)(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4.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八)1.C2.A3.B4.(1)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九)1.(1)通“缺”,空缺 (2)即使 (3)凭借或依靠 (4)平息或停止 2.A(B为“中间夹杂”,C为“交错相通”,D为“到处”) 3.(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2)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4.(1)湍急、清澈(2)凄凉(或:悲哀、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