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对于文理分科,教育部历来不支持,但教育分班情况客观存在(3月2日《京华时报》)。
文理分科好不好?恐怕很难做出简单的价值判断。教育部的表态很超然——历来不支持文理分科。这话让人很诧异:一者,各地文理分科早就如火如荼,教育部门自然深谙此理,也并没有着力纠偏这种“不支持”的事情;二者,高考一直是遵循分科的逻辑,分科考察、分科录取,怎么忽然就“不支持”文理分科了呢?
当然,这个“不支持”对应的是“全面发展”的旗帜,怕支持了反倒显得教育政策不那么“素质”。其实,文理分不分科不是关键问题,真正的问题是高中阶段为谁而学、为何而考?分科只是相对有所选择,有的学生天生手工做得好、有的天生游戏玩得好,这些行业现实中也有价值、能赚钱,可惜它们都没有纳入高考。因此,分科未必就真的因材施教了,不分也未必就遮蔽了学生的特长。
真正在分与不分中要重视的应该是高中教育的价值宗旨——为高考而教(学),还是为成长而教(学)?或者说,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文理分科之争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是家长与社会对这些年来“素质教育”的现实焦虑;是对目前的高考局面下,学生如何成长,如何防止应试教育过度化的担忧。
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高中文理分科又何妨?有普适英才与特长生的考评招录机制,文理不分家又怎样?厘清文理分科背后的真问题,我们的争执与期待也许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