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春天
王连明
从春天的“第一抹春痕”到“开花的课桌”,春天原本从孩子的身上产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活力和精神就是春天。这篇文章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春天象征可爱的孩子,以春天的生机活力展示孩子美好的未来。文章写了春色逐步被带到教室,春意越来越浓的具体过程,结尾点题,点出了春天的寓意,文笔含蓄优美。
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也许
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这以后,稍一留心,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一一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
孩子
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阅读思考]
1.第一段“发现了第一抹春痕”,指的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用词精练,如第三段“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一句,“染”换成“插”好不好,为什么?
3.写春天,应写春天的勃勃生机,可第一段却写春天的“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4.如何理解结尾“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这句话?
5.品味第五段,猜想一下,当同学说“老师,她也开花了”的时候,这个小姑娘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神情。(不超过50字)
参考答案:
(一)1.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②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2.运用拟人和排比,生动形象,又有层次感。表现出溪水的生机和活力。
3.示例:如第二句。运用骈句,使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给读者独特的感受,写出了春天矫而敏感的特点。
4.示例:秋天曾是这样的:当那枯萎的瓜蒂苦守着瓜果,那夏日里最后的一棵牡丹褪尽了艳丽的颜色。然后忽然有一天,一个大大的南瓜花吹响了收获的歌子,红红的天椒像孩子的脸——秋天,已彻底取代夏天……
(二)1.①打草稿;②打鼓
2.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
3.示例:“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这个句子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悄悄来到人间,给人们带来了温暖
4.表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也表现作者希望这个美好的名字鼓舞人们去开拓、计划新生活的真挚感情。
5.“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满怀希望地计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更充沛的激情去把握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三)1.因为对作者来说,冬天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有着浓郁的故;的气息。
2.“失去”的是回故乡的自由,“茫然”的原因是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3.如“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作者采用排比。一连用了三个“飘”,借助联翩的想象,使思乡之情表露得尤为含蓄深沉,意境深远,感动人心o
4.儿时发生在家乡的往事;因为回不了故乡,只能从书本中了解家乡的情况。
5.“三分春色”描绘的是宝岛台湾的春景,“一分愁”是指作者的思乡之情。引用诗句作题,并在结尾点题,让读者进入古诗的意境,使得全文笼罩在忧伤的思乡之情中。
(四)1.充满希望、绚丽多彩、蕴含生机。
2.不矛盾。这是作者在从不同方面描绘春天婀娜多姿、“千面女郎”的特性。前者写出春天的风情,后者写出春天的典雅。
3.这句话赞美了春天的妩媚、多姿多彩.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美感。
4.第一段为一层,写春天来到人间;结尾一段为一层.点明春天是一个千面女郎;中间为一层.具体地赞颂春天的生机、活力和绚丽。作者是按照由概括到具体又到概括、由总到分再到总的顺序来构思的。
5.新:“她的歌声寄托于鸟语,她的纤柔化作花香,这一切使大地欣欣向荣”;美:“恰似花样年华的少女,鼓动着飘忽的罗裙一般的风情万种”:力:“她将春的福音播送给每一种生物。赋予人们新生的活力”。
(五)1.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
2.不好。因为是“小野花”,极其娇小,用“染”非常恰当,用“插”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3.以野外的缺乏生机、暖意的春景引出教室内孩子们对春的渴望及他们的生机和活力,以此形成对比,起了反衬作用。
4.因为孩子们以及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和精神原本就是春天,他们就是春天的象征。
5.示例:多美的花啊,戴在头上一定漂亮!看,同学在夸咱了,老师眼里也满是赞许,我真美!小姑娘露出灿烂的笑容。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2)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解析及答案]
第1题考查的两个字一为通假字,一为多义字,注意了实词的覆盖面。(1)“仓”同“苍”,青色(2)道歉。
第2题为翻译句子,选取的句子是秦王的话,也是文章的结局,也就是说,选取了文中的关键句子。译为: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了,可安陵国却能够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第3题结合文章故事,考查对人物含蓄性、双关性语言的理解,题干说是“外交辞令”,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阅读文章时,人物的语言往往含义深刻,要透过表面品味出其他内容,对此类句子,一定要结合故事和语境认真体会,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其潜台词分别为:(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第4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故事的把握,要理清其情节与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第5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认真学习课内文章,注意积累和思考,就能准确答题。答案示例:①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②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③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页次:2/2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