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能一开始会难一点儿,但是一旦坚持了一个阶段,形成一种自然,那么一个普通的学生变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也就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有一句话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好习惯和成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给他下一届的学生做报告,讲过一句话,说他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追求优秀,看着那些好学生,挺羡慕的,于是自己也力求成为这种优秀学生的一员。第二个阶段,是达到优秀,在自己执著追求的过程中成为优秀。第三个阶段,就是习惯优秀,一旦达到优秀,虽然不一定总是停留在优秀这个平台上,有时候可能要退下来,但是你继续追求,后来优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决定成绩的三点因素
人大附中有一个学生,叫刘朔,无论为人处事,还是学习成绩,都非常突出。他是人大附中学生会的主要干部,他高考的时候,数学取得了满分的成绩,在数学竞赛中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所以他毕业那年,同时被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录取,现在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
他有一次在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在全体师生面前,谈了谈他的学习体会。当时谈的题目就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讲的非常实在,也非常到位。他谈到,自己在中学阶段的行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优秀是一种习惯。决定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因素,归结为三点,第一点是智商,第二点是学习条件,第三点就是习惯。
其实影响学习的因素大体上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叫智力因素,就是智商,一个叫非智力因素。经过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功中起的作用,达到90%以上,也就是说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功中起的作用,不足10%,所以非智力因素是最重要的。
他强调,其实大家的智商差不多,同处在一个学校,大家所共有的学习条件也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不同人之间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关键就是习惯。词典上,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者社会风尚,由此可见习惯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比较确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他谈到,习惯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学习的习惯是由一些小方面组成的,第一要克服惰性,要舍得花时间,每天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并养成习惯。他说谁也不是天才,也不可能不学就会。他们年级一个同学,非典期间,把初三数学练习册认真地做了一遍,数学成绩因此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刘朔接着讲,我们这些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做过的习题不计其数。简单地说,要取得好的成绩,数理化是做题做出来的,英语是背课文背出来的,语文也是多写写出来的,时间是抓出来的。每天1小时可以干很多事,20分钟,可以背30个英语单词,可以读1至2篇好的散文。我给大家算一个数字,每天背10个单词,加上复习不超过10分钟,3年下来就是1万多,考托福都有富余。所以有些事情你觉得难,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坚持做,积累起来效果绝对超过你的想象。
我记得我孩子高二有一次寒假,数学没考好,我就告诉她,你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你是因为平时没学好,所以期末考试才没考好,考试就是平时学习水平的一个比较真实的再现。你寄希望于考试超水平发挥,有几个人有那么好的运气?既然平时没学好,假期就应该补上落下的课。于是我就跑到西单图书大厦,给他去挑辅导材料。学生已经把课本学过一遍了,要再学一遍肯定不太感兴趣,所以我就在茫茫书海里,给他挑了一本叫《同步作业本》的材料。一节课对应着一套作业,题量也不大,但是有针对性,覆盖面也挺广,一套作业大约半小时就能做完。我买回这本书后,就跟我孩子讲,你不是这半年没学好吗,这半年大约也就五十多节数学课,你看这本书上,正好有五十多套作业,你利用寒假期间,每天做三套,一套半小时,只要把这本书做完了,你的数学成绩肯定就上来了。我孩子一听,这事不难,一天拿出一个半小时,把这同步作业做一下,寒假还能有很多玩的时间,而且自己的成绩也能上来,她觉得有章可循,目标明确,做起来也很容易,所以就非常自觉地把这本书给做完了。结果开学以后,她的数学确实就转危为安,“脱贫致富”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的确不是一件那么难的事,只要你肯投入。
我另一个学生谈到他的学习经验,说当别人看到我们拿过题就会做,以为我们那么聪明,能力有多强的时候,其实没有看到成功背后,那不为人知的长长地脚印和一滴滴辛酸的泪水。这个学生谈到,我们周末被那些竞赛题折磨的死去活来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我们接受高难度的奥林匹克竞赛夏令营、冬令营折磨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因为做了大量的题目,经过了这种艰苦的努力,所以大脑中多了一些沉淀,遇到了难题的时候,就多了一些灵感,多了一些速度。这不一定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更加勤奋,付出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