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东汉、曹操(乐府诗体)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
2、本诗描写实景的句子,体现出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开头两句,叙写游览的地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掀起连天巨浪,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但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五言律诗)
1、这是一首写景诗。2、诗中的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尾联的意思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我把家书托给谁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封家信到洛阳。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4、全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写出了作者可访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
1、本诗是写早春景色,是一首写景诗。
2、本诗的线索:游人的游踪。
3、本诗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1)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2)、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进行景物描写。
4、最能体现出早春景色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是一手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白居易写景诗中的名篇。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然后点明环境。
第3、4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诗人用“几处”、“谁家”而不用“处处”、“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黄莺、燕子还不多。
5、6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迷人眼”是说游人看到各色美丽的野花,为之着迷。“渐”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
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宋、辛弃疾(词)
1、这首词的题目及词牌名
2、侧面烘托丰收在望的欢乐的句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本次上片写晴,下篇写雨。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等表现手法,生动、活泼、欢快、灵活,给人以相当丰富的美的享受。
望岳(唐杜甫)
这首是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写泰山的高大,实写。“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实景,细望所见。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春望(五言律诗)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偶)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偶)有两种解释:一种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是写实。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但使愿无违”。表面写田园劳作之乐,其实是写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使至塞上(唐王维)
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孤烟”后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表达了浓浓的乡思。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目的(叙事)。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远景。)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都用了比喻)(近景)尾联“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意得象外,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游山西村
节令诗,也是纪游抒情诗,写春社将至,诗人游赏山村,见到山村应接不暇的秀美风光与村民们迎接春社到来的情景,赞美淳朴可爱的田园生活。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村民的淳朴热情,殷勤好客。“莫笑”表达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农民忠厚性情的由衷赞赏,“足”农家待客情意之深厚。“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山村一片宁静欢悦的喜庆气氛。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偶)写诗人漫步山间水畔,领略山村秀丽风光,流露出无限欣喜之情。“疑”字写出了诗人留连郊野、陶醉山水的沉迷自失的神态,“又”渲染出诗人沉醉之中突然发现眼前这个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喜悦心情。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对偶)写民风民俗。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的赞美,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也是他对尔虞我诈、污浊丑陋之官场的厌恶憎恨之情的曲折流露。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触景生情,表达月下叩门、与农民交游的愿望。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首联抒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承颔联比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