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广州站 > 初三语文试题 > 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五

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五

2010-04-08  作者:.  来源:网络  进入论坛

  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总得分___________   基础知识及运用  (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试卷 ......

  A.爸,过来!给我讲讲这道题!

  B.别挡路,老太婆!

  C.请同学们保持教室卫生。

  D.今天您为我们进行作文辅导,一定感到很荣幸。

  11.下面这个长句表意不够清晰,请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3分)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只出土于埃及纳加达地区,制作于公元前三世纪,形状具有典型的埃及古王国时风格的陶罐。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重新排列句子,意思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他就像个孩子

  ②在橘树旁,老人好像变了一个人

  ③不,像个青年

  ④我实在不懂柑橘科学,但是我懂老人的心

  ⑤不,简直像个诗人

  ⑥他从一棵树跑到另一棵树,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说着不同的品种、特点、产量……

  ⑦我记也记不下来

  A.②①⑤③④⑥⑦      B.②①③⑤⑥⑦④

  C.⑥④⑦②①⑤③      D.①③⑤④②⑦⑥

  13.用下边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中心明确,语意连贯,字数在50~80字。(3分)

  踊跃      热烈       声情并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40分)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

  美在何方

  陈村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笑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显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7分)

  (选自《躺着读书》)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大量引述了古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请写出其中两位的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2分)

  ①诗句: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朝人。

  ②诗句: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朝人。

  5.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个方面即可)(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页次:2/5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中考网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学而思中考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10 www.zhongkao.com All Rights Rreserved. 京ICP备09042963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客服电话:(020)87597747 主编邮箱 给中考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