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知不觉地会给孩子们一些积极的暗示。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能获得其它教育形式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
眼神暗示
吃过饭后,张先生给儿子强仔(化名)讲故事,讲着讲着,孩子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张先生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孩子的小手。孩子发现了爸爸的目光,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老实了许多。“眼神比语言更能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用眼睛把自己要说的话、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效果会更好。”张先生说。
人的眼神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难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很好的鼓励。
言语暗示
洋洋(化名)生病了,每天都要打针吃药。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受罪”,奶奶当着洋洋的面埋怨爸爸和妈妈没有照看好自己的孙子。这样一来却助长了洋洋的焦虑情绪,认为自己是全家的中心,生病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面对孩子的表现,赵女士则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把担忧、焦虑、心疼的情感藏在心里,并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妈妈跟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得过和你一样的病,妈妈也怕打针,打针也会哭鼻子。不过疼也得打呀,不然病怎么会好呢?其实打针也没什么可怕的,就像被小蚂蚁咬了一口。对了,妈妈给你讲一个《小蚂蚁和大力士》的故事吧。”洋洋在妈妈积极乐观态度的暗示下领悟到: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生病,病了就要积极面对和治疗,这点病痛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渐渐地,他打消了焦虑情绪。
动作暗示
当儿子小迪(化名)很晚还在看电视时,鲁先生并没有说什么,而是站起来把孩子的被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了。这看似无意的举动提醒了儿子,小迪马上关掉电视走进自己的房间。“我平时就是用一些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教育孩子的。”鲁先生说。
的确,小孩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父母看到孩子好行为时有意地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这些点点滴滴地肢体语言表示对孩子的感情和鼓励,从而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东莞文学艺术大楼举办。高洪波、曹文轩、杨红樱、秦文君等全国知名儿童文学名家齐聚东莞,研讨之余,还为儿童文学创作和阅读进行了“把脉”。
“现在孩子们的阅读胃口已经败坏了,不懂得分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曹文轩说。他将造成这一情况的过错归咎于无孔不入的“商业文化”。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则认为对儿童文学造成最大危害的,是网络游戏、动漫影视等新文化媒体。
“最好让家长帮孩子选择儿童读物。”有作家建议。其分析认为,现在有很多家长奉行“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而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够,所以家长们要有指导性、监督性地带领孩子们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