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匿名 2009-11-26 10:13:21
广州正在酝酿整套方案,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择校”几乎无处不在。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对全国14081名公众进行的调查显示,98.5%的公众表示身边存在择校现象。上任不久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把“第一把火”就烧在了“择校”上,并表示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
11月12日,广州市人大代表赴市教育局调研,其间抛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何时真正取消”的问题,市教育局局长华同旭回应,广州教育均衡化目前已初见成效,长期来看,只有解决学校均衡化的问题,才能减少择校的问题,并表示有意对高中招生模式进行适度改革。
今年8月底华同旭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广州已研究出整套方案,争取在三年内基本解决择校问题。据称,方案已于今年上半年调研完成,初定于明年开始施行。由于“择校问题”全城关注,本报记者北上杭州采访,以期为广州教育此番改革提供某些参照与借鉴,大洋网也将开辟相关网页接受读者的投票和建议。记者邓仲谋
“择校”难除根源在哪?
教育部三令五申,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是不允许的。但国家有关法律鼓励社会人士捐资助学义务教育,家长自愿的捐资助学费则是国家允许的。在现实中,许多学校以“自愿捐资助学费”之名,行“择校”之实。广州个别学校还有择校费“6、7、8”的“潜规则”:有本区户籍的6万元,没有本区户籍但有广州市户籍7万元,广州市户籍之外的8万元。全国人大代表曾庆洪就为2005~2008年广州高中择校费算了下账,估算三年来广州收到的高中择校费应该超过1亿元。据了解,择校费属于预算外资金,市财政局、教育局等经过调配后会下拨一部分给学校,只能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不能用于改善职工的工资待遇。但是,还是有各种名目的“赞助费”用来提高学校老师的福利。
如果说社会个体的“择校行为”还好治理的话,那么“群体择校”行为就较为棘手。广州初中阶段的“名校办民校”,通过近几年的“联合招考”,已把大量的优秀小学毕业生揽入其怀,有政协委员称,“名校办民校”将大批义务教育段学生变成高收费的“择校生”。要破解这类“择校现象”,首当其冲是如何处理“名校办民校”转制问题。
“择校问题”如何破解?
招式一:学校合并
据了解,广州市为遏制择校现象,计划市、区联合行动,将位于中心城区的市属名校和区属学校调整合并。这种“调整合并”其实并不鲜见。自从2000年开始,广州就用了4年时间改造“麻雀学校”,增加校舍面积,可称为第一次合并潮。随着“规范化学校”的建设,出现第二次学校合并潮,今年3月,越秀区出现12所学校大合并。
合并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分校”现象。对此,本报专家顾问团成员、广州思源学校校长邓放国之前撰文指出,这是实现广州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一个新举措,值得肯定。而永博明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永江认为,这种调整无异于“把耐克的商标贴到其他鞋子上”,在条件成熟、有合并基础的学校之间可以推行,但不可以大规模推进。如果许多学校都成为执信、广雅的分部,将出现许多管理问题。
招式二:学位分配
破解“择校问题”不仅要善于创造优质学位,还要善于分配学位。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将优质高中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当地每一所初中。
据广州市教育局负责人透露,从明年起开始试点,把市属或区属的优秀高中优质学位按比例分配到初中,给学生除了中考之外的第二个选择。在具体操作上,把高中名校的部分优质学位拿出来,按照某所初中的人数比例进行分配。学生通过考试选拔,只要在本校排名靠前,在分配名额数量之内,就能进入名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和分配学位两个渠道升学,一方面能够控制择校,反过来也促使初中学校发展。
中考招生改革外,“小升初”也将指标到校。据称,在广州市教育局的方案中,“小升初”政策将从原来的单纯依靠电脑派位改为各初中学校的招生指标按地段生比例分配到对应小学,以便让每一所学校的好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学习,争取好初中学位。同时,获分派初中入学指标的小学毕业生也可放弃指标,参加统一电脑派位。
王永江认为,目前学位分配的阻力主要来自学校领导,因为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重点高中都怕影响质量;另一方面,家长在高考指挥棒下,也希望学生进入好一点的初中,准备将来的高考。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