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广州站 > 初三语文 > 《人民解放军横渡过江》训练题与答案

《人民解放军横渡过江》训练题与答案

2009-11-03  作者:匿名  来源:网络  进入论坛

  《人民解放军横渡过江》专项训练   [例题精选]:   例1  指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A.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讲话",但也可插入深刻的议论和大段的抒情。   B.从结构上看,一篇新闻主要包......

  《人民解放军横渡过江》专项训练

  [例题精选]:

  例1  指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A.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讲话",但也可插入深刻的议论和大段的抒情。

  B.从结构上看,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部分。

  C.从内容上看,新闻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D.《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过江》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稿。

  选择题通常由题干、选项和答案三部分组成。"题干"提出解题的要求、方法。"选项"是供选择的答案,一般为四个,前面标有A、B、C、D,其中只有一个是应选答案。

  选择题的主要特点是命题者故意设置了许多干扰因素,在选项中混入错误答案,设置圈套,迷惑学生,加深试题的难度。选择题一般可分为求正选择、求误选择、求同选择、求异选择、配伍选择等几种。

  怎样答好选择题?

  首先,认真审题,读懂题干,明确这道题属于哪一种选择。

  其次,根据题干的要求,在备选项中定正排误。定正就是选定正确答案,不要多选、少选、错选、漏选。排误就是把选项中错误答案逐一排除,先排除有把握的错项,以缩小选择范围。这种方法也叫筛选法。答题时,要特别慎重,注意从中找出备选项的细微差别,这是答好选择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在确定了正确选项之后,还要与题干的要求作一次认真的对照验证,就像数学中的"验算",这是解选择题必不可缺的步骤。

  例1属于求误选择,考查内容是文体知识。逐项审查可发现A项有误,新闻一般以叙述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所以,该题答案是A。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加线字的注音都符合拼音规则的是:

  A.溃退kuì   歼灭jiān   锐不可当dāng

  B.区域yǜ    要塞sài   荻港dí

  C.东流lióu   冲破pè   芜湖wú

  D.泄气 xiè   百万大军jǖn  殷家汇yīn

  2、句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B.我已纤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C.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豪作用。

  D.此处敌人抵抗较为顽强。

  3、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是: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   )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   )。

  A.溃退   微小  愿望  泄劲

  B.溃退   微弱  希望  泄气

  C.溃败    微小  希望  泄劲

  D.溃败   微经  愿望  泄气

  4、结合句意解释划线词语有误的是: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的抵抗,甚为微弱。

  (微弱:很微薄,很虚弱)

  B.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歼灭:包围起来,全部消灭)

  C.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业已:已经)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没想到)

  5、用符号法分析句子成分,错误的是: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

  B.[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 。

  C.(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D.(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6、对复句层次的划分和分句间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 不想再打了,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A.  ||   |        B.  |   ||

  并列 因果        并列  因果

  C.  ||   |        D.  |   ||

  并列 并列        并列  并列

  7、把"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这句话插入下文中最合适的地方是:

  至发电时止,  A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B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C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镇长江。  D  。

  8、本文的导语是:

  A.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B.人民解放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C.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D.人民解放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9、本文的主体部分是:

  A.从"20日夜起"到"锐不可当"。

  B.从"20日夜起"到"余部23日可以渡完。"

  C.从"20日夜起"到"封镇长江"。

  D.从"20日夜起"到篇末。

  二、阅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⑵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⑶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⑷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⑸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⑹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战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⑻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⑼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⑽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⑾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⒀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⒁所以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⒂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⒃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⒄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本文共17句,在下列句子序号之间用"||"划分导语与主体部分,用"|"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2、下面是对本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地表现了人民解放  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3、对本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发起进攻时间最早。

  B.中路军首先突破敌军防线。

  C.中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强。

  D.中路军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4、对作者在叙述中插入⑻⑼两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倾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因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5、选择填空

  (1)本文第⑾⑿句蕴含的感情色彩是:

  A.嘲笑

  B.批评

  C.斥责

  D.抨击

  (2)本文第⑾⑿句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A.归结上文

  B.总领下文

  C.承上启下

  D.照应首尾

  6、本文第⑵句中"西起九江"句为什么要加上"(不含)"?

  7、从本文主体部分中找出两个表现我军雄伟气势的词语。

  [答案]:

  一、

  1、A  2、D  3、B  4、A  5、C  6、A

  7、D  8、D  9、D

  二、

  1、⑴ ⑵ || ⑶ |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2、C  3、C  4、C

  5、(1)A  (2)C

  6、加上"(不含)"指明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使语意明确

  7、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广州中考网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学而思中考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10 www.zhongkao.com All Rights Rreserved. 京ICP备09042963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客服电话:(020)87597747 主编邮箱 给中考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