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们所学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论语>十则》: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jì)通剂
《乐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亡”通“无”
《为学》: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
《卖油翁》:
但手熟尔“尔”通“耳”
《西江月》:
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口技》:满坐寂然“坐”通“座”
《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cuò)通“措”,放置
《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怎么《三峡》:略无阙处“阙”通“缺”
《闲情记趣》: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两篇》:
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
《寓言四则》:
辑以羽翠“辑”通“缉”,连缀
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
此何遽不为福乎“遽”通“讵”,岂
《公输》: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桃花记》: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
《唐雎不辱使命》:
寡人谕矣“谕”(yù)通“喻”,知晓,明白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荔枝图序》:华如橘“华”通“花”
《山市》: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陈涉世家》: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意思是远调,这里是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能“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马说》: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能力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食”通“饲”,喂养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僇”通“戳”,遭到贬谪
《峡江寺飞泉亭记》:
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孟子〉二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衡”通“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岳阳楼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越巫》:持其赀去“赀”通“资”,资财
《<世说新语>三则》尊君在不“不”通“否”
《行路难》:玉盘珍馐直万钱“直”通“值”
《鱼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隆中对》: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墨池记》: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著
《曹刿论战》: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送东阳马生序》: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君子于役》:
鸡栖于桀“桀”通“橛”,指为鸡做的木架
《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与”(jǔ)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杜甫诗三首》: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