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广州站 > 全国中考 > 武汉中考数据转换到底错在哪?

武汉中考数据转换到底错在哪?

2009-09-17  作者:匿名  来源:网络  进入论坛

  世界历史上所有的考试都是试题和评分标准一起形成,最后依据参试者的完成情况根据评分标准给出考试结果。每一份答卷的成绩是独立的,不会受到别人成绩的影响。而武汉教育局不是,武汉的中考不是。它是通过考后全......

  世界历史上所有的考试都是试题和评分标准一起形成,最后依据参试者的完成情况根据评分标准给出考试结果。每一份答卷的成绩是独立的,不会受到别人成绩的影响。而武汉教育局不是,武汉的中考不是。它是通过考后全体武汉初中学生的考试情况,根据招生计划,经过转换给出学生的成绩。也就是说根据考后全体考生的情况给分。就像一个孩子已经出生,爸妈觉得孩子不好看,将孩子抱到哈哈镜前照张像,算作孩子的出生照片一样。你说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这样的考官更牛的吧!

  1.数据转换的基本原理

  首先,得给大家介绍一下数据转换的含义:一个数据转换成另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叫映射,或者叫变换,所有的映射或者转换的目标都很明确。有的转换是为了得到所要求的事物特征。比喻录取一些人的说话声音,通过数据转换可以识别说话人的身份;再比喻,股票市场的上海指数,它也是一种转换,来反映整体市场的涨跌特性。这些都要有统计学的,或者专门学科的技术基础作为支撑经过验证后才能使用。而且这种转换一定是稳定的,可重复的,如果不是可重复的,而是不可捉摸的,那么这种转换就可以作为制作哈哈镜的原理。

  武昌区课改办公室主任潘泽生说的解释如下,“去年采取考前划分等级比例,是因为去年参加课改中考的学生只有2300余人,教育部门可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整体状况,而今年参加“新中考”的人数近8万人,不好把握考生的整体状况,故“新中考”决定在学生进行了考试后,再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试卷的难度、学生考试的实际得分、各校招生计划等多种因素,来划定等级比例,这样做也是对学生一种负责的表现”。看了这话,你可能会很感动,可能说,潘老师人真好,只可惜他不是学统计学的。从他的解释,我们无法判断,他采用的是什么统计学原理来进行转换,这样转换的结果作为考试成绩有什么依据。

  下图是各科考试分数与最后交给学生的评定位置的判别准则,很简单,它是表1的图形示意。这些曲线就是武汉市教育局转换模型换算出成绩的结果。记住横坐标是学生的卷面评分,纵坐标才是最后交给学生的成绩单,而且卷面分学生是看不到的。仔细看一下,那几条曲线,扭在一起,06年是这样,07年肯定不是这样,但是也可以看出来,输入输出关系基本上变成了一个位置值的低通滤波器,只是特性参数不一样而已。回归一个数学模型一点没有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模型的不稳定,语文和数学不一样,今年和明年不一样。语文还是其他科目都产生了极大的扭曲,只是语文由于变化的斜率大,尤其明显而已。由此,不能不想到这句话,成绩转换是一面哈哈镜,而可怜的学生成了考官的面团。

  2.到底错在哪?

  1.录取工作模糊不清,操盘手翻云覆雨。一个如此变化莫测的数据变换模型,最后谁来敲定。敲定的手稍微一抖,带来的是成千上万人的成绩变化。这个手比海啸的威力还要大。如果这个手不公平,带来的代价简直不可想象。公平和透明全部被这只手消灭。学生的成绩成了操盘手的面团。录取工作模糊不清。由于一个位置值涉及到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录取谁,不录取谁,虽说规定了5道门槛,但是,要想在里面做手脚,几乎没有办法控制。一是因为分数没有公开;二是举报者必须举证,在信息如此不公开的情况下,要想弄清5到门槛,普通群众没有办法举证。本来100分制分数线一划,大家清清楚楚,现在,将分数一压缩,弄得模模糊糊。瞒天过海易于反掌。

  2.学生的成绩取决于别人的分数。世界上没有一个考试的成绩是由所有参与者的分数统计后在给出的。也就是说成绩是互相不干扰的。因为转换的基本思路,是那所有人的成绩作为参考的重新评分。这确实是太离谱,也就是说,别人考得好,和别人考得不好,你的考试成绩是变化的;各科成绩输入和输出没有规律,都是非线性关系,就像小孩玩跳绳一样,绳的波形就像一个随机运动的弦的运动。要想这个波形重复,估计得等到1亿年以后。武汉市是考后估分填报申请表,但去年大跌眼睛,很多学生可以估计自己的考试分数,但很少有人估对自己的位置值,因为没有一个天才能估计出别人的考试成绩,更不可能估计出10万人的成绩统计分布情况,除了最聪明的满分的孩子能估计出自己单科是一分,最傻的张铁生和没有参加考试的孩子确信自己是12分,其他孩子不可能估计出自己的位置值。谁会想到语文是100-101,102-103,104-105是6分,5分和4分呢!最后结果自然是志愿都填错了。

  3.对试卷命题和评分标准的全盘否定。一般考题要照顾全面,基础多少分,运用多少分,创意多少分。现在,教育局的映射或者说转换,或者说哈哈镜,让你出卷老师的精力都白费了,以语文的曲线为例,即使你基础再好,只要你的作文,或者别的不行,统统玩完,基础再好等于零分,位置值12(65分=0分),曲线显示的是,局领导的变换,大大地放大了高分段的作用,使语文命题评分标准严重扭曲,本质上这是对所有科目考试命题的全盘否定,对试卷评分标准的全盘否定,打了所有出卷老师的耳光。今后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无所适从,现在武汉有一句话。学再好教再好都没用,关键要会考,跟着感觉走就行了。除非你的命题试卷是全人类以来最后的,将十万学生的单科成绩变成线性分布,而不是通常的钟型概率,这样教育局的镜子才会有可能接近平面。这个考试还有必要考吗,干脆让学生摸揪算了。

  4.将线性的标准评价变成非线性的评价,加剧了学生的好坏分化。科科好变成了不如一门好,竞争变成了小分数段的竞争!有关领导在总结去年的考试时讲了以下的话,要求学生“尽全力得分,虽然武汉市“新中考”的学业考试以等级制取代了分数,但学生们还是应该看到,分数还是划定等级的依据,所以在考试中还是应尽全力去得分。据称,07年“新中考”的试卷上每道题都有分数标注,其中,语、数、外各科满分120分,理化满分130分;政史满分80分。所以学生在答题时还是应全力以赴,该得的分一定要得到,尽可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好的等级和位置值”。但是,按照武汉市教育局的换算规则,如果所有学生,都得满分,那就不好办了,他的转换模型是一定要分出12个位置的,那只能是将以后的命题细化到以0.1分为评分最低值,这样只要有1.2分的分值差,就能重新评出1-12分来。所以科科好是不对的,要抓住某一年某一科是权重分的好,其他只要一般就行了,也就是别人考得越好,你必须考得更好,别人考得不好,你考好作用也不大,比如英语108分和120分一样,位置值都是一分。考试的得分标准不一样,因而同一份答卷在不同的竞争对手时得分也不一样。这违背了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独立性,客观性,和稳定性全部消失。这个从潘泽生老师的话一看就明白。真是天下奇闻。将笔试答卷变成了角斗士比赛。几乎完全漠视了60分以下的成绩变化,不同的科目,在不同的分数为大大放大了高分的影响,而不是削弱了高分竞争,与教育局领导初中正好相反。以语文在90分左右开始,1分就是1个位置值。

广州中考网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学而思中考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10 www.zhongkao.com All Rights Rreserved. 京ICP备09042963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客服电话:(020)87597747 主编邮箱 给中考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