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广州站 > 中考备考 > 中考真题 > 物理真题 > 正文
来源:网络 作者:匿名 2009-09-03 16:19:24
试题预览:
秘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该两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 全卷共25小题,请考生检查题数。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下表是国家标准鞋码与脚长对照表,表中“光脚长度”的单位是
鞋的尺码 |
36 |
37 |
38 |
39 |
40 |
光脚长度 |
230 |
235 |
240 |
245 |
250 |
A.m B.cm C.nm D.mm
2.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绕核运动,图1是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中信息可知
A.质子、电子所带的电荷不等
B.所有原子的中子数都与质子数相等
C.中性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A.有磁性 B.会熔化
C.有电流流过 D.两端对小磁针北极都有吸引力
5.密闭的房间里打开香水瓶的盖子,一会儿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香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香味扩散得越慢
B.若温度低于
C.这个现象能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D.这个现象能说明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
6.红外线与可见光
A.频率相等 B.波长相等
C.都是电磁波 D.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A.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
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8.如图4所示,忽略空气阻力,由空中A处释放的小球经过B、C两位置时具有相同的
A.速度 B.动能
C.机械能 D.重力势能
9.如图5所示,将木块放在压缩了的弹簧旁,释放弹簧,木块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离开弹簧后,水块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甲升降机比乙升降机的机械效率高,它们分别把相同质量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两者相比,甲升降机
C.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少
D.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多
A.a为物距
B.b为焦距
C.凸透镜成放大的烛焰像
D.若蜡烛、透镜不动,仅移动光屏,烛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A.在柏油路面和冰面上测得的摩擦力都相同
B.在同一路面.无论鞋内是否放上铁块,摩擦力都一样
C.只要鞋被拉动了,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鞋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D.在同一路面鞋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测力计的示数都相同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4分)
二、填空题(共16分)
13.百米赛跑过程中的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
(2)乙运动员的成绩是10s,他的速度是_______m/s
(3)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马上停下来,是因为_______
14.探究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实验步骤如图9、10、11所示
(1)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判断电路是否有感应电流?_______
(2)通过比较图_______与图_______可知,产生感应电流的一个条件是电路要闭合;通过比较图_______与图_______可知,产生感应电流的另一个条件是导体要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15.如图12甲,一容积为0.
如图12乙,若在容器侧壁处开一小孔P,发现水不会从小孔流出,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ρ水=1.0×
16.(1)小明家电路电压为220V、电线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2)已知天然气热值为8.0×107J/m3,若用天然气热水器替换7.2kW的电热水器,_______ m3的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与电热水器工作30s消耗的电能相等。
三、作图题(共9分)
17.在虚框内画出图13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18.如图14所示,粗细均匀的棒一端搁在地上,另一端与支点O连接.要求:
(2)画出重力的力臂
19.如图15所示水面上方有一发光点A1,水中另有一发光点A2.人在空气中看到A2在水中的位置就是A1在水中的像的位置。画出: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演算过程及结果都要在数字的后面写上正确的单位
20.(8分)图16中两灯泡L1、L2在盒内的连接方式未知,电源电压为6V。开关闭合后两灯均发光,电流表读数为0.9A;若把L1取下,L2仍发光,电流表读数变为0.3A
(2)取下L1后,5秒内L2消耗多少电能
(3)L1的电阻多大?
21.(7分)甲、乙两人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把重100N的物体A从地面匀速提到三楼
(1)甲用图17所示的方法,直接用绳把物体提到三楼,判断该过程绳对物体A的拉力F是否做功时,有两种分析如下表,若分析正确,在表中同一行的空格画“√”
分析一 |
|
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拉力F对物体做了功 |
|
分析二 |
物体匀速上升,其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
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做功的过程来实现.因为物体的机械能增加了,所以拉力F对物体做了功 |
|
(2)甲用20s把物体由M提到N,他对物体做功的功率多大?
(3)乙用图18所示的方法,通过滑轮把物体捉到三楼,滑轮重10N,人对绳的拉力60N。有人计算乙做的总功过程如下
S=
联立①②③求出W,
请改正②、③中错误之处
五、问答题(5分)
22.如图19,从温度与室温(
六、实验探究题(共19分)
23.(5分)用图20所示的仪器测电阻R的电阻值
(1)将图20的电路,连成正确的测量电路
(2)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对电路起保护作用.因此开关闭合前,其滑片应移到最_______端(填“左”或“右”);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还有另一个作用是_______
(3)如果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如图21,电流表的读数为_______,电压表的读数为_______。
24.(7分)用图22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22,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3,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
(3)t2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___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
(4)t2与t3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_______,理由是_______
(5)已知0~t1与t5~t6的时间相等,从图23可知两段时间内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以做出:“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的判断。请写出做出此判断的依据
(1)测量浸没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步骤如图
①用细线把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24所示,测出该物体所受重力G=1.2N
②把该物体浸没在水中如图25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_______;
③该物体所受浮力F浮=_______
(2)按上述方法测定两组共8个实心物体浸没往水中所受浮力的实验数抓如表1、表2
①为了研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根据表1数据,在以G为横坐标、F浮为纵坐标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②甲同学根据图线得出“一切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皆相等”的结论
乙同学根据表2数据得出“一切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所受重力成正比”的结论
请你从两位同学的结论中任选一个判断其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③假如将体积为
参考答案(见下页)
一、选择题: 1—5、D C B A D 6—10、C B C B A 11—12、C D
二、填空题:13(1)、乙 乙跑过的路程 (2)、10 (3)运动员具有惯性
14(1)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 (2) 9、 11; 9 、10 (3) 有
15、 500 5×103 1×104 大气压强的作用
16(1) 6600 1×104 W (2)2 . 7×10-3
三、作图题
四、计算题
20、解:(1) L1和L2是并联
(2) U= U1= U2= 6V
L2消耗的电能为 W2= U2 I2 t=6V×
(3) 通过L1的电流为 I1= I—I2 =
L1的阻值为 R1= U1 / I1 = 6V/
答:略
21、(1)分析一 (√ );分析二 (√ )
(2)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 Gh = 100N×
(3) F 乙 = 60N S = nh =2 ×
22、答:温度计被取出,液泡上的酒精蒸发吸热,液泡温度降低,从而使温度计的示数减少;待酒精蒸发完毕后,外界空气温度高,将热量传给液泡,直到空气与液泡温差为0,所以温度计的温度又回到与室内相同的温度24℃。
23、(1) 如图 (2) 左 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大小和通过电流的大小,从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4、(1)—8℃ (2)0℃ (3)固液混合 (4) t 3 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5)答: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在0~t1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1=20℃
在t5~t6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2 =10℃, 故△T1 > △T2 由 Q=Cm△t 可知,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t越大比热容C就越小。所以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2)
①
②甲同学判断错误。因为他没有说明样本体积相等且完全浸没(即排水量相等)这个前提。
乙同学判断错误。因为他没有说是同种物质这个前提。
③根据图像可知,浮力为1.0N。
用阿基米德原理算也得分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