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鲁迅在他的作品中记叙了儿时印象中的长妈妈。长妈妈的形象栩栩如生,鲁迅写她,即没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也没有专用自己的保姆做"模特儿",去塑造一个劳动妇女的典型。阿长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所写的全部事实,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尽管"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朝花夕拾o小引》),但绝无虚构。她的各种毛病和好处,都是鲁迅曾经亲见亲闻亲历的,一一写来,具有十分亲切自然的情致。人们通过这种情致所得到的艺术感受,是充满幽默的纯真美。但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她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参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性格美的光辉。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房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面揭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的描写里,在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所以,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所表现出来的愚妄,并不令人生厌,反而能够同买《山海经》的举动和谐一致,形成统一的风貌,使我们从她的愚鲁中看到真率,从粗犷里看到细心,而这种真率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所以,作者的选材,不仅严格地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如实地记叙长妈妈,而且在记叙中始终着意表现她身上最本质的东西。
解答: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解题方法链接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解题时,一定要理清思路,看清作者记叙的真正目的,从作者的详略安排等方面找出解答的钥匙。
范例2朱自清为什么选择"背影"作为表现父爱的角度?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分析: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读着它,你会被父子间那真挚深厚的感情所激动。本文四次提到"背影",每次情况有所不同,思想感情却一脉相承。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四次"背影"的出现,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入手,但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就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书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作为儿子,对父亲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然而父亲临别送行,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灵,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这正是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再则,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了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背影更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解答: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解题方法链接
散文的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给散文带来摇曳多姿、群芳争艳的风采;散文的表现角度也需巧于运思,独具一格,散文具有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善于把握作者观察和认识生活的角度,学习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
范例3《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分析:
台阶本来只是用以登上高处的,但在落后的农村、在"父亲们"的眼中,台阶用了不同寻常的意义,那是地位,是一种荣耀。作者不惜笔墨地写台阶,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写老屋前的三级台阶: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了一生的心血。而写新房前的九级台阶:1、对父亲踏黄泥情景的描写,几近神圣,让人觉得那不是在劳动,而是在进行一项庄严的仪式;2、写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抽烟,又表现出中国传统农民的谦卑。3、写父亲挑水上台阶闪着腰,即使写父亲的老态,也写出了的失落和悲哀。
解答:
台阶由三级变成九级,这个过程居然耗尽了父亲的一生。作者以台阶命题立意,切入口很小,却表现了父亲艰难而又自强的一生,这样就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解题方法链接
小说不同于散文,它的情节根据可以作者的需要虚构,但是虚构也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立足生活。读小说的时候,要揣摩作者的意图,深入理解作者的构思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范例4《老王》中,作者是如何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分析:
老王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除了琐碎,再无大波大澜。要通过这些琐碎的材料,写出他的精神世界,殊非易事。所以,如何把这些小事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重要。作者着力表现的是老王的"苦"和"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一是职业,二是生理缺陷,三是居住条件,这三者之间,存在因果的逻辑关系,因职业的卑微、生理的缺陷造成了生活的困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表现他的"善"。再则,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等等。一切娓娓道来,亲切平淡,有条不紊。
解答: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对老王基本情况的介绍,以逻辑顺序为主,写作者一家与老王交往,以时间顺序为主。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题方法链接
研究这类问题,最好首先列出或在脑海中梳理出提纲,把有关的材料都概括、罗列出来,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次,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一般叙事类的文章都有一根贯穿全文始末的线索,或情或物等。
范例5作者是如何描写阿长的?这些描写具有什么特色?
分析: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直接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概括地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一些生动的细节,如:动作细节,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语言描写,写除夕阿长的叮嘱,反复运用语言描写,"你牢牢记住"、"记得么?你要记着。"、"不许说别的话!";特别传神的是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极其丰富的潜台词。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间接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解答:
作者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把阿长的形象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极其真切感人。
解题方法链接
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鲁迅善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画人物以求传神。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把握那些看似平常但却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细心揣摩。
范例6朱自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分析:
《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固然是因为父亲的"背影"本身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与作者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描写有很大关系,所以,认真研读文中的描写,对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启示。试举两例:
①动作描写。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没有过多夸张修饰的词语,"攀"、"缩"、"微倾"、"努力"这几个普通的词语却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平凡中见真情使这篇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
②语言描写。文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楚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这些虽然不是直接写背影,去也是为背影造势,使得背影的形象更为丰满。
解答: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做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可以看作是间接描写。
解题方法链接
解题时一定要把握文中描写最精彩的的片段,细细品味,只要情真,语言越是平淡,往往越有隽永蕴含。另外,要结合父亲的具体情境欣赏描写。
范例7小说《台阶》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分析: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既可从正面入手,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可以从侧面烘托、反面衬托;即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细节描绘。如《台阶》中的对父亲的一段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其中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这正是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农民的神情,非常个性化。
解答:
作者把握住"父亲"要强能干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特征,重点从正面描写父亲的动作、神态。
解题方法链接
人物形象刻画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小说的优劣。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必然是个性化的。所以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能从小说中找出对父亲的记叙和描写,然后筛选出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相关描写,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范例8《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接近口语,《信客》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
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作为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其次,警辟而又畅达。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
解答:
本文的语言典雅而不失质朴,警辟又畅达。
解题方法链接
品味语言可以从画出佳句入手。能把佳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自己心中的"佳句"有多少。我们的词汇积累,多数还是日常用语。有点文采,是需要的。画出了佳句,就可以揣摩这些句子是怎么表达一个意思的,怎样措辞,怎样造句,怎样修辞,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美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以悟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一、区别下列各组字形,注音组词。(8分)
骇()煌()
垓()惶()
慕()惮()
幕()禅()
二.解释下列词语带点的字。(4分)
①惧惮:②震悚:③孤孀:④莫名其妙: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4分)
A.忘却--()B.惊异--()
C.渴慕--()D.淡薄--()
页次:2/2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