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课 《世说新语》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过:超过。
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
委:丢下,抛弃。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辄:当即。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所以:……的原因。
耳:罢了。
纳:接纳,接受。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定:评定,评价。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义庆(403~444),本是宋武帝刘裕之侄,刘裕大弟弟长沙王刘道怜的第二个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因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儿子,刘义庆便被朝廷过继给刘道规为后,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史称刘义庆自幼聪敏过人,受到伯父刘裕的赏识。刘裕曾夸奖他说:"此我家之丰城也。"
刘义庆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回来后被任命为东晋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徙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当时"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因为刘义庆被认为是宗室中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朝廷才委派他承担如此显要之职。后又改授散骑常侍、卫将军、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刘义庆为人"性简素,寡嗜欲","受任历藩,无浮淫之过,唯晚节奉养沙门,颇致费损。"
刘义庆性爱文艺,喜与文学之士交游。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名儒硕学。他自己也创作了大量丰富著作,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又曾仿班固《典引》作《典叙》,记述皇代之美;此外还有《集林》200卷,《世说新语》10卷。其中,最著名当然是那部千古流传的《世说新语》。
刘义庆在公元444年去世,终年42岁,谥为临川康王。
刘义庆生有5个儿子,均有功名。后临川王国被废除,后裔不明。
2、关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又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历史文士阶层的喜爱和重视,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刘义庆也因为此书而名垂千古。
《世说新语》大部分篇幅描写士族阶层的"名士风度",还有一些记载了晋司马氏的暴政、豪门士族的享乐生活,此外还有称颂好人好事的内容。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性格,记言叙事巧妙结合,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是《世说新语》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世说新语》是中国笔记小说的雏形,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许多故事被后代作家常做为创作素材加以利用。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期行》
本文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
《乘船》
通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途中的故事,说明了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
二、文章脉络
《期行》
全文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与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元方时年……"到文末),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的机智。
《乘船》
华歆:难之在前,后则救助→急人之难,始终如一
王朗:纳之在前,后则欲舍→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三、重难点导析
⑴以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两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话,而人物的性格都是由人物的语言来体现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客人的"非人哉!……"的粗野指责的语言,是客人没有修养,不懂道德的外在表现。而陈纪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一番话,体现了虽然年龄小,却懂得为人的道理,而且是"晓之以理"。不是无礼取闹,一个聪敏机智、不卑不亢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⑵篇幅短小,情节完整、详略得当。
两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先交代了对话的背景,如"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元方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是对话部分的铺垫,又是必不可少,所以略写。发展与高潮部分是对话,这部分突出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详写。而故事的结局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语言简洁,意思却很明了。
四、参考译文
《期行》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走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想跟元方握后,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乘船》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巧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难道能因上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好坏。
【类文品读】
捉刀
刘义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①代。帝自捉刀立床头②。既毕,令间谍问日:"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日:"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崔季珪:崔琰。据说他长得美而威严。②床头:即坐榻一侧。汉代没有椅子,一般用坐榻。
1.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自以形陋(认为)B.不足雄远国(表示威严)
C.魏王雅望非常(好的名望)D.魏王雅望非常(不寻常)
2.文中的魏武是谁?从文中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具有哪些个性特征?
3.用现代汉语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
4.匈奴的使臣怎样看出床头的捉刀人是英雄的?在故事的结尾处,魏王为什么要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5.这个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6."捉刀"一词出自这个故事,简述它在文中的词义,现在我们常用它形容什么?
(参考答案:1.C(应为"相貌威严而美")2.文中的魏武是曹操。从文中捉刀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有心计,猜忌多疑,忌贤妒能的性格特征。3.略4.(例)匈奴的使臣不被假象所迷惑,他必是从曹操举止自若的神情中看出了破绽,这个使臣不简单,所以曹操要派人追上去杀掉他。5.言之成理即可6."捉刀"一词在文中就是"握着刀,拿着刀"的意思。现在我们常用"捉刀"这个词来表示代替别人做事。)